奈及爾在這本續集裡,
依舊維持高超的幽默手法撰寫他重返多瓦悠蘭的紀錄。
此次去而復返,
是因為安插在喀麥隆的線民告訴他:「最宗目標--割禮」要舉行啦!
上回待了18個月都無緣見到的關鍵儀式,
此次錯過不知再等幾年,
當然是馬上包袱款款衝過去啦!
A Plague of Caterpillars: A Return to the
African Bush
- 作者:奈吉爾.巴利/著
- 譯者:何穎怡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 2002年06月11日
從出版日期可以知道這本續集目前尚未再版,不過既然小泥
屋筆記已經再版了,這本也指日可待,不知書皮又將被如何
可怕的改造啊啊啊~~~~~~
認真的說,這本記錄了比較多原始人類學誌會看到的內容,那種會笑到椅子底下的情節不那麼多了。
因為奈及爾已經變成老鳥了嘛!也學會了多瓦悠人的語言,
繼續像第一次去那麼蠢實在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在喀麥隆這種國家,隨時隨地要發生超越認知基模的事機率還是很高滴,
但這次奈及爾的交際手腕明顯提升,
兩次的差別之大,果然一回生二回熟啊~
此次比較好笑的插曲是「尋找失落的乳房切除術」,
我猜想如果是我在當地發現無奶頭人,
應該也會超興奮的衝過去要觀察奶頭切除儀式。
在這本裡面也比第一本更明顯的提及「研究者對被研究者的文化介入」,
由於人類學觀察要求的是絕對旁觀,
人類學家不應干擾與插手所觀察族群的意識、價值觀與文化。
這點要求可能比諮商師對個案還要強調,
畢竟他們要看的就是最原始的東西,
當然不會希望因為自己的介入而破壞了想觀察的內容。
其實無可避免,
當人類學家進入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時,
白晰晰的皮膚和超容易被騙的呆樣,
幾乎就是會被當地人用如「有錢、好騙,但地位比我們高」的有色眼光 來看待,
這點是無可避免的。
當地人會羨慕白人的生活,
嚮往白人的文化而拋棄自己的。
他們可能捨山路蓋馬路、捨傳統巫術信基督、捨樹葉裝著洋服...
人類學家該如何避免自己的進入使得已經快消失的文化被毀滅更徹底?
諮商師又該如何輔導個案而不讓個案只是迎合自己?
這總是一場兩難!
無論如何,對於人類學入門者,
這絕對是本夠吸引人的書。
尤其最後割禮仍未舉行.....
啊~這是否代表我們未來將看到奈及爾三入多瓦悠蘭的紀錄呢?好期待啊!
不過,
那麼多年過去了,都沒看到蹤跡,
假使他沒常常練習多瓦悠語,
我想也忘的差不多了吧!